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中國就有1.2億腸胃病患者,其中中老年占70%以上。世界上每年死于腸胃病的人數都在1000萬以上。腸胃是人體的生命'通路'重要環節,在這個通路中,腸道是抵御有害因素攻擊的機理性屏障,益生菌則是守護腸道的微生態“衛士”。因此,在呵護人體健康,建立胃腸道健康管理方法時,讓有益腸胃的好菌“落地生根”,是益生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腸胃/消化健康類的功能食品中,益生菌的認知度較高,有接近40%的人在服用腸道健康類產品時,以益生菌類產品為主。成年人由于生活作息不良和飲食問題,容易造成胃腸的正常運動功能、消化液的分泌和調節等功能發生障礙,出現反酸、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不良癥狀,益生菌是改善和解決便秘等腸胃問題的優先選擇之一。微康益生菌擁有多株優勢及專利菌株,多方位呵護國人胃腸健康,對慢性胃病、消化性潰瘍、腹瀉、便秘、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和輔助治療作用。1、益生菌呵護腸道健康在益生菌領域,目前研究中用于緩解和治療腹瀉的常見益生菌有鼠李糖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長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兩歧雙歧桿菌等。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微康益生菌相關優勢菌株:植物乳桿菌N13微康專利益生菌,對腸上皮細胞具有優異的粘附特性,可高效粘附于腸道,能夠高效抑制腸侵襲性大腸桿菌對腸上皮細胞的粘附和侵襲,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幫助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乳雙歧桿菌BLa80可...
發布時間:
2021
-
01
-
12
瀏覽次數:4
近期,免疫力是大家關注的話題,益生菌通過與細胞的相互作用在平衡人體免疫系統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志的文章。導語①雙歧桿菌可與人體免疫細胞互作,調節先天性及適應性免疫相關的特定信號通路;②雙歧桿菌的免疫調節功能表現出菌株特異性:動物雙歧桿菌及長雙歧桿菌可促進Th1型免疫反應,兩歧雙歧桿菌可引起Th17極化,另有一些雙歧桿菌物種可促進Treg;③雙歧桿菌通過各種分子與免疫細胞互作,包括蛋白與多肽(例如菌毛、肽聚糖水解酶TgaA)、胞外多糖(EPS)、DNA等;④雙歧桿菌的糖代謝可促進不同雙歧桿菌菌株之間的互養,從而維持腸道免疫平衡。 雙歧桿菌的早期定植及對免疫系統發育的影響新生兒腸道微生態菌群的建立十分重要,其中雙歧桿菌是早期定植于腸道的重要菌群之一,對新生兒免疫的發育起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新生兒菌群的建立主要受到包括母親的生理狀態(如年齡、生活方式及母親自身的菌群特點等)、分娩方式、基因背景、環境因素、喂養方式、早期抗生素使用等影響。其中喂養方式是重要的影響新生兒雙歧桿菌的建立的因素之一,母乳喂養的兒童體內雙歧桿菌含量顯著高于人工喂養的兒童。研究發現,早期雙歧桿菌含量的減少易導致特異性免疫疾病的發生。一篇跟蹤時間更長的研究報道發現,4歲時兒童哮喘的發生與其在3個月大時腸道雙歧桿菌的豐富具有一定的...
發布時間:
2020
-
12
-
30
瀏覽次數:12
益生菌,安全嗎? 食品安全是大眾一直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健康又具有功能性特點的天然原料深受供應商的青睞,益生菌作為天然原料之一,其安全問題同樣受到關注。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益生菌菌株主要分離自健康人體和具有長期安全食用歷史的發酵食品,大多數菌株被認為無致病性的共生微生物。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我國市場上使用的益生菌安全性已得到歐洲食品安全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權威機構的認可。益生菌產品應用于健康消費者是安全的,然而對于某些患病個體,如嚴重感染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應遵照醫生的建議謹慎使用。根據國際上對益生菌菌株安全性評估的新進展和我國對益生菌安全性評價的需求,2018 年國家衛健委立項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用菌種的安全性評價程序》工作,標準的制定將參考國際安全性評價的原則,用于指導我國益生菌市場使用菌種的安全性評價。已有文獻顯示益生菌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其可引起的菌血癥、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健康風險,且多發生于已有疾患的個別消費者,而這種風險發生、發展的因果關系尚未明確,通常認為正常人群食用益生菌是安全的。微康益生菌 來源采用本土菌種生產環節層層把關 安全有保障菌株來源于本土發源地,更適合中國人食用全自動化生產流程保證出廠產品經過嚴格檢驗全產業鏈可追溯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生產符合cGMP生產許可、進出口要求。
發布時間:
2020
-
12
-
30
瀏覽次數:11
一直以來,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母親和胎兒之間有著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但如果你懷孕過,你就知道這故事并不是全然美好。懷孕的媽媽可能會經歷幾周或幾個月的惡心,精疲力盡,嚴重的背痛,尿失禁,血壓問題,焦慮等等,還有15%的孕婦甚至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為什么自然界中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懷孕過程都是挺愉悅的,一胎生七八個,甚至邊捕食邊把娃給生了,而人類就那么特殊呢?人類胚胎的發展方式。在很多哺乳動物中,胎盤只跟母體血管表面相互作用,就可以將母體的營養傳遞給胎兒。有些動物甚至不讓胎兒接觸自己的血液,它們會在子宮壁分泌一種奶給胎兒。但人類則保留了一種更直接的傳輸方式——“血絨膜胎盤”——胎盤進入了母體的循環系統,直接接觸母體的血液。在人類子宮中,我們有一層厚厚的子宮內膜,子宮內膜只有一些很小的血管,它擋在我們主要的血液供應系統和新著床的胚胎之間。不斷生長的胎盤會直接“挖開”這層子宮內膜,進入動脈壁,直接把母體的血和胚胎連接上。它會深入鉆進附近的組織,消滅它們,給動脈打入大量激素,讓它們擴張到新占領的領地中。胎盤釋放的激素會使母體的動脈血管麻痹,讓母體自己都不能再收縮那些動脈。這就意味著,胎盤可以從母體獲取直接,無限制的血液供應。它可以制造激素,以此控制母體。它可以增加母體內的血糖,擴張她的動脈,增加她的血壓,以此使得自己獲得更多營養。人類為什么會進化出這么貪婪的“血絨膜胎盤”?一種猜想認為,人類...
發布時間:
2020
-
12
-
29
瀏覽次數:11
BBC紀錄片《Why are we fat》中說,肥胖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健康危機,這一嚴峻的問題如今甚至危及兒童。 《Why are we fat》截圖很多減重人士有這樣一個認識——我們的體重不是單純吃多吃少可以決定的,身體在某種程度上自動調節體型。無論吃什么食物,都會在肝臟匯合,由肝臟決定是否變成脂肪。既然如此,肝臟為什么要合成那么多脂肪?這豈不是身體自我調節的悖論?“其實我們身體里有一種基因,會通知肝臟不要生產太多肥肉。”肥胖開關——“饑餓誘導表達的脂肪因子基因”,簡稱fiaf。具體來說,腸道內有一個名為fiaf基因,這個基因平時是關閉的,只有人體饑餓時才會打開,每當其打開后,會把所有的脂肪代謝利用儲存的脂肪有關基因都打開,因此可以利用儲存的營養來獲得能量,不會發胖。但是腸道內的有害菌能把這個基因關閉,這樣就意味著當你餓了也無法打開這個fiaf基因,也不能利用你自己的身體里儲存的脂肪。有害菌把這個基因關閉的同時,還把肝臟里和合成脂肪有關的另外兩個基因的活性上調,這兩個基因活性上調以后,吃一點東西就會把它變成脂肪。腸道菌群是住在腸道中的細菌的統稱。我們每個人腸道中都有約1.5公斤的細菌,它們分為有害菌、有益菌和中性菌。所以一般的人餓的時候,不著急吃東西,過一會就感覺不餓了,這是因為你的fiaf基因打開了,可以用自己儲存的東西來獲得能量。但是如果細菌控制了你的脂肪代謝,把...
發布時間:
2020
-
12
-
29
瀏覽次數:9
腸道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人體腸道長約7-8米,分為小腸、大腸、直腸3部分。小腸約5-6米,主要負責吸收食物里的營養,大腸約1.6米,負責吸收食物中剩余的水分,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最后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如今科學研究的結果已經不僅僅將腸道概念定為消化、吸收、代謝、排泄器官,更重要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甚至被喻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疾病警示1食欲不振、腸道吸收障礙高位腸梗阻,惡心、嘔吐23持續性腹痛便秘4頻繁出現以上情況,當及時就醫檢查,警惕腸道疾病。令人畏懼的大腸癌大腸癌的原因很多,如家族遺傳、不良飲食結構、心理因素等。所謂不良飲食結構是指“三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和低纖維素。這樣的飲食結構導致人們缺乏膳食纖維,腸道蠕動減慢,大大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心理壓力、情緒等方面的因素也會對疾病有一定影響。在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雙高”的特點。主要是因為大腸癌在早期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當出現便血、腹瀉、便秘等癥狀時,很多人沒有引起重視。約七成的患者就診時已經進入中晚期,而晚期的生存率僅為5%。不僅如此,近年來,大腸癌還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中國大腸癌流行病學及其預防和篩查白皮書》中指出,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30歲開始上升,40~45歲后上升迅速,75~80歲達到高峰。但臨床上也不乏30歲...
發布時間:
2020
-
12
-
29
瀏覽次數:7